【光明时评】
(资料图)
作者:木辛(媒体评论员)
日前,有媒体援引上海市教委消息称,今年上海市将进一步加大幼儿园开设托班力度,在保证3至6岁幼儿入园需求基础上,要求幼儿园尤其是公办幼儿园,做到托班“应开尽开、能开尽开”,全年新增不少于2000个公办幼儿园托班托额。而据统计,目前上海全市有近1000家幼儿园开设了托班,占全部幼儿园的60%。在“入托难”仍是年轻父母普遍痛点的背景下,不出意外,此消息一出就引发广泛讨论。
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尤其是照料3岁以下的孩子,是眼下不少家庭面临的难题。幼儿园规定三岁儿童才能入园,三岁之前则只能由祖辈隔代养育,或者送入市场化的托育机构,抑或由妈妈来养育。随着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家庭在养育这件事上能给予的扶助力量不断转弱,不少祖辈对于照料孩子这件事渐感力不从心。至于将孩子送入市场化的托育机构,且不说机构总体数量少,选择范围有限,而且普遍价格不低,参差不齐的质量也让不少父母难以安心。
进退两难之下,不少妈妈不得不暂时中断职业发展,或者选择更具弹性的工作来缓解现实的养育之困。而对于整体受教育程度不断抬升、在职场生活中有着更高追求的女性群体来说,这正是她们所要竭力避开的选项。这些现实的困境,不仅抬高了家庭的养育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不少家庭的生育意愿。无论是鼓励生育以应对社会少子化压力,还是延展全生命周期国民福利体系,构建社会共担的婴幼儿照料服务体系都是必然选择。
2021年,据国家卫健委统计数据,全国0至3岁婴幼儿数量约为4200万,其中三分之一有较强烈的托育服务需求,但目前实际入托比仅约5.5%,供给缺口较大。在此背景下,就不难理解舆论对于上海持续推动托育行业发展的“热情”。这种公共讨论的热情,是对“幼有所育”的殷切期盼,也是对政府加大普惠托育供给的一种召唤。
事实上,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早已列入各级政府任务清单。2022年8月,国家卫健委等17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明确要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以推动积极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建立。《“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亦明确,到2025年,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5个。
上海、浙江等地鼓励幼儿园向下延伸,面向2岁以上的孩子提供托育服务,推进托幼一体化,可谓正当其时。此举不仅是对当下公共议题的精准回应,而且随着幼儿园入学小高峰在多地快速过峰,释放出部分幼儿园学位资源,这为幼儿园开设更多托班创造了条件和可能,也有助于实现学前教育资源的高效利用和配置。不过,托幼一体化并不只是降低幼儿园招生年龄门槛那么简单,在师资配备、养育内容等方面都需要做出更加细致的调整和更具针对性地投入。
正如只靠公办幼儿园无法完全满足学前教育的需求一样,仅靠幼儿园开设的托班也无法在数量和质量上满足巨大的托育需求。如何通过发放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完善推进公建民营等模式,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其中,构建性质多元、灵活多样的托育服务体系,刻不容缓。
育儿是家事,也是国事。政府、市场、社会和家庭同向而行、协力共担,让小小孩的托育不再是难事,更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光明日报》( 2023年05月10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