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快讯 > 详情
东北振兴“赶考”路上 制造业转型升级面临的时代之问

来源辽宁日报   2022-07-28 13:26:25

电流声响起,几块锈迹斑驳的废旧钢材变红发亮,融化成水。闸门一开,铁水撞上高速的“水墙”,四散开来,在空气中冷凝成精细的铁粉。

“别小看这铁粉,它可是铁镍新能源电池的电极材料,市场上供不应求。”盛夏,在辽宁晟钰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的车间内,27岁的总经理刘一锟指着轰鸣作响的铁粉生产线兴奋地说,“5年前,这还是普通的轧钢生产线,不仅排放量高,产品一吨也就千余元。现在引入辽宁科技大学的新技术改造成铁粉生产线,一吨超纯铁粉就能卖七千多元。”

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在辽宁省辽阳市,一场产业变革带来的东北振兴新面貌正悄然浮现。

转型之路难,深耕产业沃土冒新芽

“只轧钢永远做不强!”

回忆起企业的转型发展之路,刘一锟的父亲刘钢心里五味杂陈。十五年前,借着经济建设的“东风”,刘钢在村镇内集资建起了小型轧钢厂。两座轧钢机日夜转动,很快便在市场站稳了脚。

“有钱赚,谁都想分一杯羹。”一时间,周边园区的小高炉便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刘钢感到转型势在必行。2014年,刘钢主动找到了辽宁科技大学粉末冶金研究所,合作进行废钢熔炼水雾化铁粉的生产试验。

“转型不是转行,而是深钻。从金属粗加工到金属新材料,靠科技创新,老工业基地的沃土就能冒新芽。”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化解过剩产能,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乃至全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工作重点。刘钢的“先手棋”走对了“路”。

然而,转型创新不是一蹴而就,刘钢说这条“路”自己也是咬牙坚持了两年。“尤其我们乡镇企业科研人员少,又是老旧生产线改造,一路上难关重重。”办公楼四分之三的房间被刘钢改建为新材料实验室,用于产品的实验和分析,并邀请专家教授们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不断优化工艺细节。

2017年,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水雾化铁粉生产线正式投产。然而刘钢却因突发癌症住院治疗,90后的儿子刘一锟接过了转型发展的接力棒。

“铁粉的质量由目数决定,目数越大的铁粉越细、质量越好,市场也越广。如果能研发出500目超细铁粉,我们就成了全国唯一的该数量级水雾化铁粉生产商,能先一步抢占市场先机。”锚定好方向,设想很快就成了现实。刘一锟拿着装有超细铁粉的瓶子对记者说:“这是目前最‘火’的产品,它可以3D打印成‘指甲盖’大小的精密部件,在精密仪器加工中用途极广。”

原先是轧好钢,但产能过剩不赚钱,现在是炼废铁,却转型升级收益多。刘一锟觉得,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这条路,走得对,走得值!

2021年,晟钰公司水雾化铁粉年产量达到2.5万吨,总产值1.6亿元,科技研发投入增至736万元。说起这些年的感悟,刘钢直言:“从原来的小钢厂,到现在的高新技术企业,除了创新,无他路可循。今后我们也要一直走这样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创新之路陡,厚积薄发叫响“老字号”

“高质量发展,人才必不可少。”6名教授、5名高级工程师、18名博士……介绍起公司内的科研人员,辽宁顺通机械科技集团董事长张照曦如数家珍。坐落在辽宁省辽阳县的一家120人的民营企业,如何会聚了35名科技型人才?张照曦道出了其中的奥秘。

“科技就是生产力。产品‘贴’着标准做就不能扩大市场,唯有科研才能破局。”张照曦对记者说,“过去表面镍钴合金材料耐热的标准只有200多度。在科研人员的努力下,我们研制出耐500度高温的表面镍钴合金,超过市场标准近300度,成为国际先进技术,一下就打开了市场。”

如今,经过持续不断的创新发展,顺通集团已经成为国内高端装备制造和金属新材料行业的科技创新领军企业,拥有16项发明专利和一所“国家级”部企联合实验室。新研制的矿用挖掘机斗齿经鞍钢矿业集团鉴定,使用寿命超过进口部件20%,公司也因此被纳入鞍钢集团重点配套供应商。

高质量发展如同滚石上山,持续不断的科研创新才是动力之源。同年,顺通集团与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共同组建了高端装备及金属新材料部企联合实验室。2021年3月,顺通集团又作为盟主单位,与中科院金属所、东北大学及相关单位签订产学研联盟协议,牵头开展科技攻关,突破制约高端新材料的关键瓶颈。

“实验室就是科研人员的‘战场’,打胜仗不仅要有好枪,协调保障更是重中之重。”在实验室的人员架构图上,企业人员构成的科技管理协调组与科技攻关组,如同车之两轮,在创新之路上并驾齐驱。张照曦自豪地说:“如今,我们高温合金特种型材的中试实验已经取得成功,产品完全可以替代进口。今年,项目便可以开工建设,力争在明年5月实现试生产。”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就要坚定不移地走创新路,吃创新饭。

翻开辽宁和畅电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账本,一组数据十分耐人寻味。公司去年14.8亿元的总产值,销售利润仅为944万元,然而从利润中投入的科技研发费用就达200万元,占比超过20%。

“材料制造不能靠吃老本,只有不断追求质量优化,产品才能更有市场。”辽宁和畅电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绍华对记者说,“我们虽然是东北最大的铜加工基地,但想要站稳市场,迈向高质量发展,还得靠科技创新提升质量。”

公司的新产品无氧铜是铜类加工中的“皇冠上的明珠”,因为其纯度极高、导电性强,在真空电子器件中,是七大结构材料的用量之首,一度长期依赖进口。

为攻克无氧铜制造难题,拓宽企业发展方向,公司与洛铜合作进行科技攻关。2018年,研制成功的国内首台无氧铜高精带生产线顺利投入生产。孙绍华介绍说:“批量生产后,产品便能部分替代进口。现在我们正在和中科院金属所合作攻关,让无氧铜的品质更上一层楼。”

绿色之路顺,资源利用抢出“新价值”

夏日炎炎,辽宁镁鑫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厂区内正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奋进景象。不见一丝烟雾,一张张乳白色的新型镁质建材板便排着队“走”下流水线,整齐地打包成一摞摞板墙,准备发往全国各地。

“这是建筑市场最‘火’的一款产品,用它做建材,施工总价比混凝土还便宜。”指着手中的镁质建材板,镁鑫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朱效甲介绍道,“辽阳县附近镁矿蕴藏丰富,但是品位偏低,一直都是开发难题。我们用相应的灰石与镁矿混合,生产出绿色环保的镁质凝胶建材,不仅轻质高强,防火性能还十分优越,一经问世便收获了大量订单。”

“产品有市场,产量也要跟上。”公司负责人杨毅接过话头,“我们计划投资3亿元,建设年产500万平方米的高端防火装饰板项目,现在一期工程已经完工,第一条全自动智能生产线年初就已经投产。”

绿色发展,一丝一毫都是价值。要想留住附加值,就不能走粗放式发展的老路,开始就要从高质量发展入手。2020年,辽阳县依托本地丰富的菱镁矿石资源,建立镁质新材料园区,推动菱镁产业向规模化、绿色化发展。同时,依托当地扎实的钢铁、菱镁、铜产业基础,提出“提升钢、发展镁、巩固铜”的发展方针,打造金属新材料制造基地。

“原来的辽阳县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最多的时候钢铁企业达到了318家,工业占比多达80%。”说到绿色发展,辽阳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王琦娓娓道来,“如今我们走高质量发展之路,集约化、生态化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辽阳县刘二堡镇钢铁产业园内,一座座厂房代替了原先的露天煤炉,蜿蜒的管道串联其中。从高炉中蒸腾出的热气顺着管道,流向了资源循环中心。

“在别人的眼里这些是工业废气,在我们的眼里这些就是既能发电又能供暖的好东西。去年冬天,煤价上涨导致辽阳县刘二堡地区出现供暖紧张,我们使用生产余热代替传统的燃煤锅炉,保障了刘二堡地区100万平方米、约4万居民的集中供暖。”刘二堡镇党委书记王罡对记者说,资源的高效利用实现了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丰收”。

绿色的振兴、科技的振兴,才是高质量的振兴,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冶金行业延续百年,减排不能光靠科技,还要在管理上做文章。依托创新和精细化管理在能耗上做减法,在能效上做加法,绿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我们才能走得稳,走得直。”王罡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