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青年工作数字化转型的建议》《关于“科创中心”建设背景下促进青年科创人才集聚的建议》《关于健全社区青年治理人才培育机制的建议》《关于打造吸引青年的人民城市“15分钟生活圈”的建议》……这些,是上海市第十六次团代会收集到的代表提案,每一条都在反映青年最关心的问题。近日,上海市第十六次团代会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办中,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注意到,与以往不同的是,本次上海团代会首次开展代表提案工作并设立了代表通道,进一步健全青少年群体参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渠道。
【资料图】
团代表、团徐汇区委书记陆璟琨和她的同事从今年年初就开始筹备市团代会提案,他们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了特大型城市青年的通勤问题上。此前,已有专家在《心理学报》期刊上发表过“通勤悖论”相关的研究成果,指出通勤时间将直接影响到人的幸福感。
为了让提案更有说服力、更能代表青年意见,陆璟琨和同事面向100名青年做了问卷调查,并访谈了12名青年代表,以发现共性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有47 %的受访者居住地距离工作单位超过10公里,有30%的受访者每天通勤时间超过1小时,选择公共交通的青年平均换乘次数达1.31次。此外,网络信号、温度、天气等种种要素都与通勤舒适度息息相关,各种因素叠加,影响青年通勤体验。
为此,陆璟琨在提案中建议,一是加强与高校、企业、媒体的研究合作,引导青年合理规划居住、就业和通勤三者的关系,通过共享单车合理布局、增加优质音频内容供应帮助青年有效利用通勤时间;二是建议完善上海市职住平衡体系,尤其是加大产业聚集地的公租房、廉租房及人才公寓投放力度;三是建议完善交通补贴和住房补贴制度,根据房租和通勤情况设计补贴梯度;四是建议相关部门提高数据互联互通,从建设智慧城市幸福交通的高度切实为青年群体出行提供便利和赋能。
与生活幸福感相关的,还有青年租房问题。团代表、上海市房屋管理局团工委副书记龙腾在第十九代表团集体讨论的基础上,提交了《关于更好发挥保障性租赁住房作用,助推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建议》。
2021年,上海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本市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实施意见》,并大力建设筹措保障性租赁住房,近两年已建设筹措约25万套(间)。调研发现,保障性租赁住房的供后管理与青年人的期待相比还有提升的空间。“青年人对保障性租赁住房的认可程度较高,但由于项目宣传范围有限,一些运营3个月至6个月的新项目入住率未到80%,供需的渠道尚未得到很好的匹配。”
为此,他建议,市区协同,房管、产业等主管部门搭建资源对接平台,通过发挥随申办APP平台“我要租房”应用场景作用,并举办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进校园、进园区等活动,让更多青年人能够接触到、进而选择到合适的保租房。“同时,建议在现有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中筹措少量房源建设青年驿站,给予应届毕业大学生7天左右的免租期,让更多的应届大学生近悦远来、乐业安居。”
团代表、团黄浦区委书记董磊则关注到了近期颇受关注的青年就业问题。黄浦区是上海的核心城区,新业态、新经济企业集聚,高端服务业和文化创业产业发达,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就业。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一些企业面临裁员或暂停招聘的情况。
董磊还发现,当前在互联网相关产业迅速发展的情况下,有些青年劳动者从多个平台获得收入,这导致固定工作、平台工作难以清晰地划分。如何实现高质量就业,影响了青年的职业发展前景和生活水平。
为此,董磊和他的团队建议,一是通过“校企合作”多渠道促进新业态新就业青年群体成长发展,帮助青年人掌握必备的工作技能并树立正确就业观念;二是通过“政企互动”让更多新业态新就业青年权益得到保障。“就目前凸显的非标准劳动关系、过长的工作时间等问题来看,传统的法律法规很难为新业态工作提供基本保障。可以尽快出台新的劳动合同、工作时间、工作条件、社会保障等标准,以维护新业态新就业青年群体的基本权益。”董磊说。
据悉,本次大会共收到来自21个代表团的71件提案。提案形式上,包括反映代表团集体意见的团体提案41件和来自少先队辅导员、新经济和新社会组织负责人、一线青年代表等个人提案30件,主要内容涉及青年工作、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此外,青年发展指标体系、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青年工作数字化转型等话题受到代表关注。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团上海市委书记上官剑提出了《关于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中进一步发挥青少年作用》的提案,引起广泛关注。他当时建议,进一步完善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中发挥青少年作用的制度和政策体系,“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知识灌输和能力培养贯穿在青少年教育的各阶段,引导青少年在亲身体验、亲身参与中感悟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最佳实践地,上海共青团在团代会期间开展代表提案工作,对于引导代表和广大青年为青年工作、城市发展建言献策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上海4月25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